一位跑友今天問我儲備心律訓練的問題,然後我才發現,咦,我好像已經很久沒有看心律了。
心律訓練曾經很流行,某種程度上它跟自行車的瓦數/功率比較相似,就像是”作工” (現在跑步也有瓦數了,先不叉題)
所以你爬坡也許速度慢,但是作的工不一定比較少。所以有人覺得與其看絕對速度、不如看心律這樣。
不過這在馬拉松訓練有一點盲點,因為心律並不如自行車的「瓦數」,心律只能反映出”努力程度之一”,如果你是腿抽筋,抱歉一樣沒救。
另外心律受到影響的因子很多:壓力、天氣、甚至簡單到前一晚有沒有睡好。
在大部分人的跑步訓練場地及理想比賽場所都是平路的前提下,只靠心律訓練我覺得就有點沒必要。還不如單純照預定課表操課,反正在週期化課表的訓練下,你畢竟要培養出體感、特別是比賽的體感。
這時候又有人說「啊我就是體感很爛,怎麼辦?」
也不怎麼辦,如果你不願意練習,就只好繼續相信手上那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陰你一發的手錶,忽視身體的訊號,燒香祈禱它不會出錯...
我現在比較喜歡評估的方式是”努力程度”:你會看到我寫「體感 Long Pace」、「感覺是 MP」、「跑在 10K Pace」 諸如此類的,因為這對我來說更有代表性,我一看到就可以知道這是「還能跑多久的速度」。
同樣,早期選手也會以 Relaxed, Easy, Moderate, Hard... 等作為區分,在那個還沒有心律錶的年代。
我沒有要提倡丟掉心律錶,全員卡西歐。我現在偶爾也會在比賽起跑的前幾英里看看表,確定不是自我感覺良好。不過,最多就這樣了。
訓練當下的感受,能跑幾趟、能跑多快都是我自己決定的。我不會因為今天錶上顯示高兩點就覺得自己狀態特別差,因為相信你還不如相信我自己,VO2MAX 又沒有辦法印上成績單。
問:我為什麼要放這張照片?
答:Kipchoge (比賽時) 根本沒戴錶...